點擊量:發布:2023/03/28來源:黨委宣傳部審校:黃江滔
編輯:秦淑文| 責編:黃江滔編者按:《漢語大詞典》(第一版)是新中國第一部特大型漢語詞典,在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于1975年正式啟動編纂,全書共12卷,另有附錄、索引1卷,收詞37.5萬條,近5000萬字,插圖2200余幅。作為中國詞典史的一座豐碑,榮獲首屆“國家圖書獎”,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權威工具書、聯合國漢語翻譯指定工作用書。
新中國第一套《漢語大詞典》
曲阜師范大學作為山東編撰組三個成員單位之一,成立了由時任院長趙紫生為組長的編寫組,組建起54人的工作團隊,歷時10年,編審詞條1.2萬余條,圓滿完成所承擔的各項任務。日前,在離退休工作處支持下,黨委宣傳部組織工作人員以訪談的形式,對趙傳仁、宋芳彥、黃廣華3位親歷者進行了采訪,鉤沉這段難忘的記憶,展示曲園人“為國弘文”的品格。
一、我校參編《漢語大辭典》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趙傳仁: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擁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比如,《爾雅》是中國的第一部詞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體系的詞典;唐文宗時期著名的《十三經》一直流傳至今,為歷代學人所誦讀;東漢許慎編寫了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1972年,圣馬力諾政府代表團首次訪華,作為國禮贈送給我國一部多卷本大詞典,而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回贈國禮時,只能拿出當時國內使用的很單薄的《新華字典》。這么一本小字典與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很不相稱,出現了“小國送大書,大國送小書”的尷尬局面。
1953年版《新華字典》
趙傳仁老師
泱泱文明大國以小小的《新華字典》包打天下的局面不能維持下去了,缺乏各類大型工具書難以適應國內形勢的急需!于是,1975年5月23日至6月17日,國家出版局在廣州召開了會議,做出了出版一百余部大中型辭書的總體規劃,并報經周恩來總理和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同志批準,正式啟動《漢語大詞典》的編纂工作。同年9月《漢語大詞典》領導工作小組成立,由當時國家出版局代局長陳翰伯同志任組長,由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五省一市34個高校和科研單位一千余人參加編纂。山東省成立了曲阜師院、山東師院、山東大學三個編寫點,開始了為期十年的編撰過程。
《漢語大詞典》編纂手冊與引書格式
二、我校編纂組的組織情況
黃廣華、宋芳彥:自1975年底至1976年初,各單位逐步開始了工作,《漢語大詞典》的編纂是一件十分浩繁的工程,首先是人員調配,參加這項工作的語言文字學專家學者、語文工作者上千人,開始時還有工農兵代表,當時是全國一盤棋,舉國家之力把大家聚到了一起。
黃廣華老師查閱漢語大詞典
宋芳彥老師翻閱《現代漢語規范詞典》
我校對編撰工作極為重視,時任院長趙紫生親自任編纂工作組組長兼黨支部書記,中文系原副主任谷輔林任行政組組長兼黨支部副書記,李傳曾任行政副組長。因工程量浩大,又分別在臨沂、泰安、菏澤三地設置分組,負責前期的資料收集整理,到后期收詞階段,三地工作人員相繼調入我校集中開展工作。
趙傳仁:我校編纂人員共計54人,其中編寫人員46人,他們分別是:黨支部書記趙紫生;行政組組長兼黨支部副書記;中文系原副主任谷輔林;行政副組長:李傳曾;后勤工作:沈長洪、吳升美;圖書室:石蘭亭、莊鈞維、顏風英。
編寫人員有劉鈞一、居思信、包備五、王錫昌、莊上峰、王先進、趙一民、趙傳仁、亓洪昌、田素義、張宗舜、宋芳彥、朱傳芝、林祥征、王冠軍、顏景琴、楊棣、相隆本、黃廣華、侯憲林、李景明、劉櫻村、苗敬一、唐劍輝、陳丙堯、陳為善、孔凡振、楊海之、候玉華、鄒亞東、亓開育、田洪然、劉春喜、張學志、郭其溫、鄒芳、劉海軍、郭恩俊、張穎、欒兆玉、于建成、李蘇國、肖玉英、于志強、趙常虹。
《漢語大詞典》曲阜師大編寫組部分老師合影
三、請簡要介紹一下我校承擔的編纂內容
趙傳仁、宋芳彥:自1976—1986年,我們共計工作了十年。前一年半的時間,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整理資料和收詞,當時沒有電腦等現代化工具,資料收集較為困難,我們的主要資料來源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舊有辭書,如我國舊《辭?!贰对~源》《康熙字典》等,還有日本出版的《大漢和詞典》和我國臺灣省出版的《中文大辭典》等,在閱讀的同時我們采取了制作資料卡片的方式來收集詞條,同時,編纂處選取了我國經、史、子、集等古籍圖書一千余種,從這些資料中收集整理有用的資料并做出卡片,到1979年積累資料基本完成時,我們已累計制作了12余萬張的卡片……在之后的時間我們的工作重心主要是編寫詞條,我們所編寫“冫”部所有條目1221條,印刷在原書原版第一冊中,“子”部詞條1990條,印刷在原書原版第二冊中,“宀”部詞條6806條,印刷在原書原版第三冊中,總計10019條,117.4萬字。又為臨沂詞典組審稿2271條。
《漢語大詞典》釋文資料袋
四、參編《漢語大詞典》這一工作,您的心得感悟
黃廣華:耗時十年(1976—1986),在全國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于完成了十二卷的大型工具性辭書《漢語大詞典》的編寫工作,完成了國家交給的重任,沒有辜負敬愛的周總理囑托,我們由衷感到欣慰,只是周總理沒有看到這部巨著的出版,這也是我們一生的遺憾。
趙傳仁:作為一名古典文學教師,能夠有機會參與這樣一項國家工程,是我一生的驕傲和光榮,能夠通過這項工作調任到曲師工作,更是我的幸運,能夠一生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更是我的幸福。
宋芳彥:對我來說,這僅僅是一項光榮的任務,通過這十年的工作,更是培養了我嚴謹細致、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為我后來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作為老一輩曲園人,您對年輕一代師生的寄語
趙傳仁:要耐得住清苦,守得住誘惑,要真正靜下心來做學問、做事情,只有在年輕時多努力、多付出,才能問心無愧,人生才更充實。
宋芳彥: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專注、用心,只有培養出嚴謹細致的良好習慣,才能走得遠、走得穩。
黃廣華:作為年輕人,一定要聽黨話、跟黨走,偉大的祖國、偉大的黨永遠是我們堅實的后盾,只有在黨的指引下,將自己的未來融入祖國的發展,才是最美好、最榮耀的人生選擇。
【記者手記】“杏壇學人”的堅守
黃江滔
有幸聆聽三位先生的回憶,感動萬分、感慨系之,曲阜師范大學老一輩工作者在當時經費捉襟見肘、辦公條件相對簡陋的環境中,始終保持自身定力,矢志不渝教育報國,用務實的作風、扎實的學識,用心用情書寫好每一張卡片,旁搜博采好每一條詞源釋義,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終在中國文化建設歷程中篆刻下屬于曲師的榮耀。
時光如炬,歲月如梭,如今的三位前輩已是耄耋之年,雖有離退休工作處處長石會學老師的引薦,但在三位老教師含飴弄孫之際登門叨擾,我心中難免有一絲惴惴不安的緊張,而老前輩對工作的熱情和精益求精更是讓我由衷感動……
為精準整理數據資料,趙傳仁先生伏案一月有余,遍查資料,從每一個參編人員的姓名到字條收集整理的數據,為我們提供了沉甸甸、滿當當的一沓手寫文稿;宋芳彥先生不顧身體不適,秉燭夜書,第一時間梳理整合出我校編纂組織的構成和人員分工,并親口為我們述說十年編纂期間的趣聞軼事,為筆者感受那段光輝歲月續薪添力;黃廣華先生為確保采訪每一環節的精準到位,反復與我們電話溝通,其認真負責、一抓到底的態度也讓我輩深受教育,受益匪淺。
一棵大樹的長成,需要土、水、光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所學校的發展歷程亦是如此。曲阜師范大學,就是因為有這樣一代代心懷家國、愛崗敬業、不辭辛勞、默默付出的大國良師,才在短短60余年間取得飛速的進步,成為享譽海內外、桃李滿天下的圣地學府。
夜近子時,行至西聯教室,初春二月,寒風雖依舊料峭,但草木的萌動和生命新意已悄然溫潤大地,挺拔翠綠的青松樹旁,學子夜讀的身影依舊在堅持,晚歸師者的步伐還是那么沉穩堅定,耳畔依稀響起“萃華月 西聯燈”的吟唱,只為犁牛精神的傳承,更為曲園良師的贊歌。
致敬,每一位堅守初心的“杏壇學人”。
鳴謝:離退休工作處
發布:曲阜師大新聞中心
終審:劉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