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量:發布:2022/12/20來源:黨委宣傳部審校:劉永禮
文字:孫紅梅| 編輯:孫紅梅| 責編:李文振【人物簡介】李允,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全國教育碩士優秀教師,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濟寧市優秀共產黨員,濟寧市“五一”巾幗獎章獲得者,曲阜師范大學“杏壇學者”“優秀教師”“師德標兵”。
我可以說一輩子做教師,也一輩子樂在其中。1982年,我初中畢業考入中等師范學校學習,40年來,從師范學校讀到師范大學,從小學課堂走到大學講臺,我一直在學做教師、認真做教師這條路上前行著。我熱愛教師這個職業,因為熱愛,便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學工作油然而生出一種敬畏,因為敬畏而更加傾情投入。
我始終堅信,每一名學生都是一顆種子,都會發芽開花,但教師不能靜等花開,要在尊重他們成長規律的基礎上,用愛的陽光雨露去滋養、去促發。我常對學生講這樣一句話——“我可以接納你們現在的不優秀,但不容忍你們現在的不努力;我可以接受你們努力后的不成功,但不允許你們半途而廢;只要你們有目標有追求想進取,老師就是你們堅實的臂膀?!?/span>
在20多年大學教師的從教生涯中,我承擔了本科生、研究生的十幾門課程,每一門課我都以學習者、研究者、示范者的角色來充實自己、要求自己,不僅從中打造出了精品課程,而且也曾在教學比賽中獲得過一等獎的成績,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學高為師,行為世范”的教育準則。
只要學生需要
我的門隨時敞開著
我的辦公室就在學生教室旁邊,我向學生保證“即找即在,隨叫隨到”。多年來,那間不到8平方的辦公室,從早7點到晚10點,不管周末還是節假日,門都會為學生敞開著,我會盡一切所能幫助學生。
多年來,我一直堅持每兩周一次的組會,讓學生分享學習內容和心得;另外,我也鼓勵學生隨時找我“開小灶”。常來找我匯報、探討、咨詢學習問題的學生,我會準備一些他們愛吃的食品或水果作為獎勵,笑稱“愛學習的孩子有果吃”。很多學生在畢業時跟我說,每當去教室上課或學習,看到我辦公室的門敞開著,心里就覺得踏實、溫暖,同時也感到前進的動力。
2015年6月,有一位學前教育的學生找到我,說要參加山東省大學生從業技能比賽,希望能得到我的指導。盡管我已多年沒有指導學前教育的學生,但我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之后,我和這名學生一起學習,用一個暑假的時間,學習和研究幼兒園課程指導綱要,分析教學模塊,進行教學設計。為了讓教學設計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我帶著學生去濟寧市教育局學前教育教研室請專家審閱指導,去示范性幼兒園觀課、實驗。比賽期間,我全程陪伴,精心照顧學生的飲食起居,細心觀察調適她的緊張情緒。當最終以0.05分之差沒有獲得一等獎時,學生抱著我流著淚說,“老師,對不起”。我勸慰道:“老師為你感到欣慰和驕傲,因為你已竭盡全力了,得一等獎固然更好,但在努力的過程中你已經學習和收獲了很多,相比一等獎的榮譽,這個過程更能讓你受用終身?!爆F在這名學生已經成長為幼教戰線上的教學骨干和管理者。
為人之師,就要為了學生全力以赴,無論是在課上還是課下。2013年、2014年、2015年、2017年,我連續指導小學教育專碩的學生參加全國全日制教育碩士小學教育專業教學技能大賽。從預賽準備,到決賽前的備課、磨課,我都會全力跟進,并自費帶領學生奔赴濟南、聊城、杭州、石家莊等地參加決賽,陪伴和見證他們取得了全國比賽二、三等獎的優異成績。
愛是嚴格 是從不放棄
是用心呵護每一位學生
于老師而言,一名學生只是眾多學生中的一員;但對于他們的父母而言,卻是百分百的希望和寄托。是啊,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呢?感同身受,在我的教育生涯里,我從沒有忽視和放棄任何一名學生。
到目前為止,我已指導了近80名全日制碩、博研究生。有這樣一名學生,天真地相信有“前輩”一個月就能完成碩士論文,開題以后就借口分散實習去做了兼職。在得知有的同學已經完成論文初稿時,這個學生才開始動手準備。當發現寫畢業論文完全不是她想象得那么簡單,開始緊張起來,甚至焦慮、失眠、情緒不穩定,一度提出放棄畢業回家休養。我安慰她說回家可以,但別輕言放棄,只要她不放棄,我就會盡全力幫助和指導她。學生回家后,我們每天電話聯系,有一天她的母親打電話給我,言談中透露出看著孩子焦慮很心疼,能不能想想別的辦法。我一口回絕了,告訴家長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這只是她將要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將來她要工作、成家、獨立生活,還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作為父母,不能總出面替孩子解決,孩子需要學會獨立面對和解決,這是她成長和成熟的必經之路,你只需照顧好她的生活,學習上的事情交給我。就這樣,在家長的配合下,我和學生前前后后電話聯系了三個多月,耐心地一點點指導,一點點地不斷修改論文,最終她通過了論文答辯,按期畢業。
送走一批又一批畢業生
做教師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學生的成長、認可和信賴。當學生的論文被評優時,當她們在各種比賽中獲獎時,當她們拿著學位證書求抱抱時,我是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驕傲。當他們走出學校,把“老師,我上岸了”“我入職啦”“我獲獎啦”“我脫單了”“我結婚了”“我生娃了”……第一時間分享給我時,這都成了我生活中的“小確幸”。當學生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問題,發來“又要麻煩老師啦”“老師,我想您啦”“多想再坐在教室里聽您講課,甚至訓斥也好呀”……那種被需要、被信賴、被認可的幸福感,真的是難以言表。
愛是教育最溫暖的底色。因為有了愛,才有了堅守的動力。作為一名長期耕耘在講壇上的教育工作者,作為孔子家鄉大學的一線教師,我愿帶著這份愛,陪伴著每一個學生溫暖而堅定地前行。
發布:曲阜師大新聞中心
終審:劉永禮